愛用「視訊」的老人家,較不容易憂鬱!董氏基金會今日引用國外最新研究結果指出,使用視訊通話系統,如Skype、Facetime等年長者,其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是未使用任何通訊系統者的一半。
這項發表於《美國老人精神醫學期刊》的研究,由美國奧勒岡健康與科技大學團隊進行,研助聽器究對象為1424名美國年長者,平均年齡64.8歲。
研究結果顯示,使用電子郵件、即時訊息及社群媒體平台者,與未使用任何通訊系統的年長者相比,憂鬱症狀上呈現相同比例;進一步調整其他可能影響的因素,發現使用視訊通話系統出現憂鬱症狀的機率約是未使用者的一半。
事實上,國內學者發現台灣65歲以上年長者有超過5成使用LINE;另國發會於2018年《縣市高齡發展力指標》報告指出,有51.5%年長者每天上網1到4小時。顯示台灣年長者願意學習新科技者眾多。
台北榮總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任蔡佳芬表示,這份研究結果再次呼應兩個重點,第一「社交參與」會促助聽器價格進憂鬱指數下降;第二「孤獨」會增進老年人憂鬱的發生,因此如何減少孤獨,增進人際互動是預防憂鬱的重要課題。
經常耳鳴竟然是聽力喪失的徵兆!前幾年型男歌手吳克群傳出連續兩個月耳鳴、聽力下降,以為是耳垢多,未料竟是突發性耳聾,因延誤治療黃金時間,聽力只剩6成。醫師提醒,如果耳鳴合併聽力下降,是聽力喪失徵兆,及早就醫才能搶救聽力。
耳鳴是聽神經接收聲音有障礙的現象
為什麼耳鳴會和聽力喪失有關?亞東醫院人工耳蝸中心主任陳光超表示,醫界推測耳鳴的發生,可能是聽神經原來應該要接收到聲音的訊號,但聽神經受傷無法收到訊號而產生耳鳴。或是耳內毛細胞運動時,因聽神經老化、毛細胞損壞。正常情況下,聲音傳導進耳內的振動波會影響毛細胞接收聲音,但是損壞的毛細胞接收到反射波時無法接收聲音,使得耳內接收到的反射波產生雜聲音,即聽覺系統傳達到大腦的訊號出現障礙的現象。如果持續出現這種現象,即表示聽覺發生問題。
長庚醫院耳鼻喉科耳科主任陳錦國說,耳鳴指的是耳朵聽到鳴叫聲或是耳朵悶脹,有很多原因都會引起耳鳴,包括感冒、吸菸、喝酒、熬夜及噪音等引起的暫時性的耳鳴,而可能會長期影響聽力的則有聽神經瘤、腦瘤、俗稱耳中風的突發性耳聾,也是會先以耳鳴的症狀為表現。
急性聽力降低需儘快用藥
如果是老化影響的聽力慢慢喪失,可以搶救的聽力有限,一般採取的是使用有助耳內循環的藥物減緩聽力喪失。但如果是突發性耳聾,因為有治療黃金期,所以必須及時治療。陳錦國提醒,突發性耳聾常引起耳內發出尖銳的「吱吱吱」叫聲,很多人執著於「叫聲何時停止」,但其實最該做的是趕快到耳鼻喉科做聽力檢查。如果有連續3個音域聽力降低超過30分貝,表示為突發性耳聾,趕快用類固醇治療,有機會搶救聽力。
耳鳴類型不同會影響聽障程度
陳光超說,如果耳鳴又同時合併天旋地轉的眩暈,根據統計顯示,這類型的聽力喪失比較難回復,治療效果差。如果是低頻發出嗡嗡叫、爬高會發作的耳鳴,陳錦國提醒,這可能是梅尼爾氏症引起的耳鳴,有機會經由治療減緩聽力喪失的速度。如果是耳悶悶的,聽聲音像有水聲的耳鳴,小心可能是中耳炎引起的聽力障礙,必須趕快治療,否則進一步傷害可能會造成永久性聽力降低。耳骨硬化症到最後也可能引起聽力喪失,除了可以選擇配戴助聽器以外,也可以利用人工耳鐙骨取代硬化耳骨的手術治療,但這項治療很精密,必須很小心,否則也可能傷害內耳而引起全聾。耳鳴伴隨心跳搏動聲 危險性高
兩位醫師都提醒民眾一定要注意以下這種耳鳴:持續聽到和心跳同步的搏動聲,一定要趕快就醫檢查,因為這類型的耳鳴,通常和腦動靜脈畸形有關,腦動靜脈瘤破裂有致命危險。陳錦國說,如果是劇烈運動後聽到心跳聲,這種通常是短暫性的,如果是持續數小時、數天或反覆發作,就一定要當心。
蔡佳芬舉例,台灣早期開始提供社區送餐服務,對年長者而言不僅三餐受到照料,而是有人開始關心他,願意陪伴一起聊天,就能有效改善憂鬱情緒。
蔡佳芬建議,無論因工作或學業等而離開原生家庭的民眾,不妨用視訊通話與家中的長輩聯繫,不僅聆聽到聲音也看到肢體語言,與打電話、傳簡訊相比,更有真實感,同時也能感受到情感上的交流;蔡並提醒,不單是使用或觀看就能減少憂鬱,而是要有「交流」,與他人互動才能有效避免憂鬱的發生。
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,家有年長者,可協助他們學習新的通訊方式,不過,年齡越大者,考量反應及記憶可能需要多一點耐心,而無論是Line或其他視訊通話系統,都可超越空間的限制,與他人的距離感也消失。
留言列表